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教育强国建设正在高位布局、高起点开局。
今年1月举行的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组织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是今年教育系统的工作主线、头等大事、一号工程。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教育是各民主党派、代表委员的关注重点之一。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发现,相关提案在民主党派提案中占有相当比例。这些提案聚焦于职业教育改革、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等。
面对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民主党派开展广泛调研,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推进职业教育混改
自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我国多次出台政策推进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支持产业园区和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合作举办产业学院或分院,支持职业院校进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
但民建中央调研发现,职教混改政策“空转”现象仍较普遍。现行法律法规未对“混合所有制办学”概念等关键内容作出明确规定,涉及职教混改的政策多为原则性规定,缺乏操作细则和规范要求。
民建中央调研部二级巡视员李沛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在经济领域展开,也在职业教育领域展开。2023年,民建中央展开重点课题调研,对于理顺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梳理出多个问题建议,民建省级组织也通过调研形成了问题建议。”
民建中央拟提交《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提案》,建议在《职业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补充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相关内容,全面梳理现行法律法规中存在矛盾冲突的条款,细化相关政策规定,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法规政策支撑体系。
针对产权意义上公有制与其他所有制混合的“真混合”模式,该提案建议,明确法人机构的属性,理顺办学收益分配关系;完善产权制度,保证各方投入要素价值明晰、归属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完善对营利性法人的支持政策。
针对主体意义上院校合作联办职业学院或二级学院的“泛混合”,该提案建议,对于合办专业,合办实训基地、培训基地项目,合办二级学院这三种主要模式,要明确合同解除后债务的认定标准、损失补偿和损害赔偿标准等关键问题。
职业教育发展长期不足,重要原因是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抱有偏见。致公党中央调研发现,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难题的高技能人才愈加渴求。
东部某市对500家企业样本调查显示,78.4%的企业有技能人才需求,较2022年上升1.6%,其中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等新型技能人才需求量较上年增加21%。
“几十年前,普通本科文凭有一定‘含金量’,因此导致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现在这种观念应该一去不复返了,未来社会需要技术技能人才。”全国工商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监事长马学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民进中央拟提交《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 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提案》,建议建立高技能人才长效激励机制,健全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优化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推动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引导企业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带动更多产业工人向高技能人才转型。
致公党中央也拟提交《关于推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 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提案》,建议加大各级政府对企业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的财政补贴,降低企业技能培训成本,激发企业积极性。加大对创新型企业财税支持力度,放大创新型企业重视工人技能培训的示范效应。
对于2024年职业教育发展重大举措,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发挥职业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精准实施重大工程和专项行动。
全方位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多部门联合、医教体融合、家校社协同,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但是,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仍然不断上升。
民进中央调研发现,在目前的工作体系中,没有根据“未病”“欲病”和“已病”设置标准的工作流程,家校医社等各主体在处理有关问题时缺乏有效指导、难以把握工作时度效。此外,教育功利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亟待消除。
民进中央拟提交《关于构建全方位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新格局的提案》,建议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加强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尽快建立着眼长远“防未病”与目前“治欲病”“治已病”并重的分类施策工作标准;构建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广泛关注。农工党中央拟提交《关于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 预防自我伤害行为的提案》,九三学社中央拟提交《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案》。
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既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抓细节,也要在体制机制上抓宏观。
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俞正强认为,拥有希望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在一些学校,为了让学生“会”,始终在揪孩子们的“不会”。为了让孩子成才,始终在发现并改正孩子的“错”。
俞正强认为,学校应该改评比制为达标制,只要达到预先规定的要求,就能获得孩子们所在乎的奖状。在达标的过程中,要认真,不能“给”也不能“送”,要让孩子们相信“希望”与“努力”的关系,使其渐渐地形成“努力是有用的”信念。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将启动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其中包括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
2月21日,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会上指出,要注重将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大力推进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行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
2024年,各类促进心理健康的行动或将次第展开。
资源向科学教育倾斜
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是当前教育热点,也让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站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鞍山市第十三中学教师官启军正在打磨关于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建议。
“与在高校任职的朋友交流时,我深受启发。”官启军对媒体表示,自己虽然是语文教师,但也关注到当前国家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调研中,我了解到目前中小学科学教育仍面临许多难题。希望通过建议,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
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近日撰文指出,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一项筑基工程,既需要建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又需要建立区域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王嘉毅指出,当前,我国中小学科学教师培养不足、师资力量总体薄弱,专任教师中理科背景的偏少、兼任教师总体占比偏大,开展培训研修较少、职称晋升通道不畅,教学胜任能力亟待提高。科学教育投入区域差异明显,在探索通过财政投入、社会募集、企业赞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方面,还需拓宽思路、狠下功夫。
民进中央调研发现,目前,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在实践中还存在其他问题:一是人才的选拔导向不利于科学教育开展。二是培养高阶思维的课程缺乏,实验课落实不到位,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黑板上做实验”现象比较常见。三是“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较高的校内科技活动参与热情与较低的科技类课后服务矛盾凸显,优质科学教育服务供给不足。
为此,民进中央拟提交《关于做好青少年科学教育加法的提案》,建议财政经费投入、项目规划编制向中小学科学教育倾斜,建立和完善科学教育质量监测及科技特色学校发展评价体系。
该提案还建议,充分发挥中小学校科学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大对实验室等科学教育资源投入力度,为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科学教育实践提供经费保障,加强探究类、体验类课程设计,提高科学实验的落实率。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仅仅是增加科学课程,科学课程只是其中部分内涵,还要在教育内容、方法、逻辑体系、原理上融入科学的观念、精神、原则、原理。使语文、历史、数学、音乐、美术等所有学科都具有科学精神与素养提升的元素和职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
“校内科学教育最关键的是要减少过多的标准答案,减少单一的、刻板的思维,要鼓励学生的怀疑精神。”储朝晖指出。
民进中央提案还建议,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中小学开放科技资源,鼓励科技馆开发面向中小学生的科学课程,加强科学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致公党中央也拟提交《关于推进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提案》,建议构建中国式科学教育新体系大格局,引导科学家深度参与,发挥社会大课堂作用。
“不仅要在课堂上加强科学教育,更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去做,去玩,去探索。科学教育不是仅仅在学校里做的事,而是要让整个社会,特别是一些科研机构参与进来,让有兴趣的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可以进实验室做实验。”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峰 编辑:陈洁)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