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是否继续坚持合资企业原有形态,取决于自身实力、合资企业内中方的实力和话语权以及竞争领域三个方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宋豆豆 报道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正式推出《预见2022》系列访谈,邀请中国汽车业各领域的专家,对2022年中国汽车的格局和趋势进行预判,本期对话专家为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
自2022年1月1日起,我国乘用车合资股比限制在实施了近30年后正式全面“开闸”。随着华晨宝马完成股权变更,开放股比限制为整个汽车行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除了旧合资企业的内部调整,以大众安徽、奥迪一汽为代表的新能源合资车企也先后成立。不可否认的是,在后合资时代,合资公司的股比调整将是一场持久的博弈。
赵英认为,“合资是寻求双赢的博弈,而非零和博弈,仅仅股比改变不一定改变跨国公司合资的初衷。取消汽车合资企业中的股比限制,汽车市场上竞争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是肯定的,中国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都会有进有退,究竟采取何种态势,取决于企业具体竞争态势和需要。”
在他看来,跨国公司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是否继续坚持合资企业原有形态,取决于三个方面:其一,取决于自身实力,汽车产业是重资产行业,即便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也需要通过合资分散风险;其二,取决于合资企业内中方的实力和话语权;其三,取决于竞争领域,在中国汽车企业占有某些优势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外资就不一定采取独资形态。
传统车企不断变革的同时,轻橙时代、盒子汽车、团车等开启“造车大业”。对此赵英表示,“现在声称要造车,公众和媒体都要看真家伙。新能源汽车进入当下发展阶段,门票价格大大提高;造车“新势力”经过几年摔打、磨练,对造车有了深刻认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也成熟多了。”
以下是访谈实录,有删节: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为《21世纪》):如何看待2022年中国车市的走势?存在哪些亮点?面临哪些挑战?
赵英:预计2022年中国车市将呈现3%—4%左右的低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仍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同时今年汽车出口也将持续增长,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增长突破200万辆,既说明了中国汽车水平整体提高,也体现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芯片、供应链等问题仍制约着车市的发展,但相比去年,今年一定程度上将有所缓解。
《21世纪》:2022年1月1日起乘用车合资股比限制被正式取消,这一政策对国内汽车发展影响几何?
赵英:回顾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政府汽车产业保护政策的演变,2022年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的确是一个历史时刻。中国汽车产业基本上解除了政府保护,中国汽车企业基本上依靠自身力量在商海中拼搏。
当然,挑战还在,任重道远。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表明,只有在开放的市场中,充分发挥企业自主性,辅之以适当的、逐步减少的政府扶植、保护,才能推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从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历史看(尤其是日本、韩国),政府对汽车产业的保护只能是在某一时期、某些领域的保护,无限期的保护只能保护落后。
从全球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史经验看,即便解除了股比限制,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从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内在逻辑看,解除股比限制,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也不会影响太大。
《21世纪》:这一政策将如何影响外资车企在华的发展格局形态?
赵英:大抵跨国公司进入某一市场,总要考虑自身长处和短处、资源的有限及优化配置、在相关市场的战略需求、全球战略布局、技术、资金的有限性、产品构成、市场的研发及生产要素状况、政府规制、市场竞争状况、文化差异、消费者特点等等因素。
因为诸多因素的制约,跨国公司需要寻找合作伙伴。合资是寻求双赢的博弈,而非零和博弈。因此仅仅股比改变,不一定改变跨国公司合资的初衷。
跨国公司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是否继续坚持合资企业原有形态,取决于三个方面:
其一,取决于自身实力。汽车产业是重资产行业,即便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也需要通过合资分散风险。
其二,取决于合资企业内中方的实力和话语权。中方天然具有主场比赛的优势,中方如果实力强大或对等、话语权足够、策略得当,能够影响合资企业中跨国公司的选择。当然,如果中方实力疲弱(例如华晨)也可能出现外资控股乃至独资的情况。
其三,取决于竞争领域。在中国汽车企业占有某些优势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外资就不一定采取独资形态,这是我们已经看到的。
总之,取消汽车合资企业中的股比限制,汽车市场上竞争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是肯定的,中国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都会有进有退,究竟采取何种态势,取决于企业具体竞争态势和需要。
《21世纪》: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逐渐在市场站稳脚跟之际,2021年底一波造车“后浪”涌现,比如轻橙时代、盒子汽车、小牛电动、团车等进入整车领域,开启“造车大业”,此刻切入造车赛道是否为时已晚?其发展前景如何?
赵英: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不仅造车新势力一线企业“蔚小理”已进入了年产10万辆的阶段,二线“新势力”你追我赶,传统汽车企业更是虎视眈眈。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居于前几名的恰恰是传统汽车企业,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门槛大大提高了。
在新能源汽车进入当下发展阶段时,门票价格大大提高;造车“新势力”经过几年摔打、磨练,对造车有了深刻认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也成熟多了。现在声称要造车,公众和媒体都要看真家伙。前几年出现了造车热,有不少PPT造车的,但现在基本烟消云散,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不复“钱多、人傻”的局面,PPT造车有些难了,队伍不太好带了。
《21世纪》:近日大众收购华为自动驾驶业务单元的市场传闻甚嚣尘上,如何看待科技公司与车企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随着华为朋友圈的不断扩大,车企应如何捍卫“灵魂”?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怎样的企业有望胜出?
赵英:新的技术革命带来了汽车工业本身的组织形态的深刻变化,汽车行业和科技公司、以及重要零部件公司之间的重组分化愈发强烈。模式大体上分为四种:一是自己投资建立企业,二是控股相关企业但不直接管理,三是入股相关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四是技术合作。究竟何种模式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结构重组的主流,仍有待观察。
《21世纪》:“双碳目标”对汽车行业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赵英:“双碳目标”加速了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产品升级以及对新能源汽车革命提供了很大的推动力。
(作者:宋豆豆 编辑:张若思)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